洛阳十二时辰,一场大火开启一个时代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9:46 点击次数:114
到了后汉时期,本来是靠火的力量来显示皇家的威风,可没想到,都城洛阳的一场熊熊大火,却预示着皇室权力要垮台、朝代要结束了。从那以后,一个英雄众多的三国时期就开始了……
接着西汉,连着三国,后汉时期有好多故事和典故,比如“燕然山刻石记功”“党锢之难”“黄巾军造反”,还有“扔下笔去当兵”“看到人家就求宿”这些说法,也出现了班固、蔡伦、董卓这些大人物。不过呢,这个朝代好像总被大家忘在脑后。
研究中国东汉和三国历史的领军人物、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享有终身教职的著名教授、荣获国际汉学顶级儒莲奖的张磊夫,通过《洛阳大火:讲述23年至220年后汉的故事》一书,补上了这段历史的空缺。
打从1980年代开始到现在,张磊夫已经写了至少5本讲汉末到三国时候的大部头书。这些书里,有讲汉末天下大乱的情况,也有说东吴怎么一步步强大起来的,他把曹操这个人物写得特别贴近真实历史。不光如此,他还在游戏《全面战争:三国》里当历史顾问呢。
咱们带着这些好奇,翻开第一本用西方语言讲述的后汉历史全书,瞧瞧洛阳那场熊熊大火是怎么结束统一局面,迎来一个英雄云集的大混乱时代的。
几个人骑着快马,怒气冲冲地离开了洛阳城。
2010年新拍的《三国演义》电视剧一开始,就看到董卓大摇大摆进了洛阳,紧接着曹操要动手杀董卓,剧情紧张刺激得很。
为啥是董卓进了洛阳,而不是孙坚或吕布呢?谁让他进来的?他到底有啥目的?董卓进了洛阳后都做了啥,又导致了啥结果?为啥这段历史会被选作《三国演义》电视剧的开头呢?
东汉时候,有五大派别在争斗。一派就是皇帝那边,主角是汉灵帝,还有他小儿子刘协,刘协由董太后看着;大儿子刘辩呢,是何皇后在管。为了让小儿子以后能当上皇帝,汉灵帝特地搞了个西园八校尉,里面有曹操、袁绍这些大佬。
另一股势力是皇后的亲戚,领头的是大将军何进,他以前是个五大三粗的屠夫,没什么学问,一心只想跻身贵族圈子。而他的亲妹妹,正是何皇后。
第三股力量是太监,他们曾两次挑起大乱子,狠狠打击了那些有权有势的大家族,结下了大仇。太监们死心塌地地保着皇上的权力,但不论哪位皇上在位。对他们来说,谁给的银子多,谁就是他们的皇上。而跟那些也靠着皇上过日子的外戚们,他们是斗得不可开交。
第四股势力说的是那些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。像曹操、董卓就是当地地主豪强的头儿;司马懿呢,他来自一个有头有脸的名门望族;而袁绍和袁术,他们则是全国都响当当的大户人家代表。
第五股势力指的是那些地方上的军阀头子,他们靠着打仗立功,手里握紧了兵马大权,像孙坚、董卓这些人就是其中的代表。
何进因为有个厉害的妹妹,最终坐上了统领全国军队的大帅之位。袁绍、曹操这些大家族的头头们,都跑到何进家里,给他当起了“智囊团”。而他妹妹呢,在宦官们的帮忙下,也是从皇后一路升到了太后的宝座。
何进打算除掉宦官,可何太后偏偏要保护他们,这让外戚和宦官这两大帮派在洛阳城里吵得翻天覆地。没办法,何进只好找袁绍商量,最后决定请董卓来洛阳,给何太后点颜色瞧瞧,好让她下命令把宦官都干掉。
董卓一听到风声,立马往洛阳赶。他赶路的时候,洛阳城里可热闹了,何进的计划泡汤,宦官们抢先一步把何进给杀了。袁绍冲进宫去杀宦官,袁术则在宫里放起火来,洛阳城上空顿时烟雾弥漫,这事儿发生在公元189年9月22日。就在这时,董卓已经到了洛阳西边的显阳苑,那地方正好能看到晚上的火光,他赶紧让人继续往前走。
董卓手头就三千兵马,咋跟京城那好几万守军抗衡呢?这全靠他使诡计。刚到京城头几天,董卓让一些士兵晚上偷偷溜出城,换上便装在外面藏着,第二天早上再浩浩荡荡进城,装作自己的人马多了很多。洛阳的大臣们一看,还以为董卓带了好几万精兵呢,再加上他手下士兵心狠手辣,吓得都不敢轻举妄动。
结果,战斗闹得京城天翻地覆,宦官们慌忙中带着皇帝和陈留王溜了,官员们没办法,只能投靠董卓。大火过后两天,满朝文武都跑到阅兵场去拜见董卓了。
董卓这人凶狠得很,却不懂怎么管好国家,对老百姓好。刚开始掌权时,他可能还想搞点改革,但没多久就自封为大贤臣,给自己好多荣誉和特权。他找了个不靠谱的理由,把皇帝给废了,对朝廷里的官员又打又压,手段残忍。趁着给何太后下葬的机会,他竟让手下挖了汉灵帝的坟,偷走里面的宝贝。他的士兵在洛阳城里到处抢东西,欺负百姓,无恶不作。后来联军打过来,他干脆一把火烧了洛阳城。
大的能做成帐篷帷幕,小的就做成袋子,皇家藏书楼的遭遇映照出这场灾难的严重程度。曾经繁华富裕的洛阳城,转眼间变成了悲惨世界。
只要有人受欺压,就肯定会有人站出来反抗。董卓作恶多端,好多武将就在各地集结兵马,跟董卓对着干。这种时候,英雄站出来挑大梁,就像天时地利人和都凑齐了那么自然。
董卓的大敌是北方的袁绍和南边的袁术,可他俩怎么斗都斗不过董卓。不过,等孙坚一来,情况就变了。孙坚这人军事本事比袁术他们这些大家族出来的将领都强,有了他,他们才慢慢能和董卓抗衡。
在帝国很远的东北边,公孙度搞起了一个小朝廷,后来这摊子事儿就交给了他儿子公孙康,他们自立门户快五十年了。那边厢,武将公孙瓒打赢了幽州的老大刘虞,可最后却被袁绍给收拾了,袁绍是从冀州老大韩馥手里抢来的地盘。
在徐州,有个叫陶谦的徐州老大,他搞了个自己的小朝廷,后来快不行的时候,就把位子给了他从北边找来的猛将刘备。刘备接手后,就跟袁术、吕布打得不可开交,吕布这家伙之前杀了董卓,跑到东边躲风头。可没想到,到了199年,他们仨都让曹操给收拾了,曹操就这么成了黄淮地区的老大。
公元 216 年,曹操被封为魏王,在邺城搞了个和皇帝朝廷差不多的班子。过了三年,刘备打下了汉中,自己封自己为汉中王,还占了长江中游和荆州的好多地方。那年秋天,刘备让手下大将关羽带着军队沿着汉水往北打,结果关羽被杀了,孙权就把整个荆州都占了。
公元 219 年,汉中之战和襄樊大战奠定了三国的局面。那时候,乱世出英雄,魏国、吴国、蜀国三足鼎立,互相制衡了差不多四十年。再后来,晋朝取代了魏国,统一了中国,而汉朝这个延续了几百年的王朝,终于走向了尽头。
这就像《三国演义》一开始说的那样,“世间大局啊,分开了太久就会合起来,合得太久又会分开。”
东汉王朝时期
到底是哪个环节不对劲呢?
在公元1到2世纪的时候,罗马帝国在西边的欧亚大陆上迅速扩张,它的地盘从北边的英伦三岛、日耳曼平原,一直延伸到南边的撒哈拉沙漠,还有东边的美索不达米亚。而在欧亚大陆的东边,汉王朝也掌控着很大的地方,北边到了蒙古北部的草原,南边则抵达了越南中部的热带地区,几乎包括了现在的整个中国,除了最东南的一些地方,汉王朝还影响着中亚的大部分区域。这个时候的后汉帝国,可以说是发展得最好了,很多国家都派使者来朝拜。
司马光这位大政治家和学者,在他的历史大作《资治通鉴》讲到汉朝快完的时候,写了篇小文章聊聊教育和风俗习惯。这文章既像是在怀念那个已经消失的帝国,又像是在指出它的问题。司马光觉得,东汉能够长久,全靠一开始的光武帝、明帝、章帝这些好皇帝,他们用儒家的道理来教育汉人还有周边的人。
虎贲勇士们都学过《孝经》,匈奴的年轻人也在大学里求学。......自从夏商周三代结束后,社会风气的美好程度,再也没有像后汉时期那么兴盛的了。
不过从和帝那时候起,皇帝的亲戚和大臣手下的宦官就开始抢权力,搞得“奖罚混乱,到处受贿”,朝廷变得一团糟。尽管朝廷乱成这样,还是有些了不起的大官和正直的学问家站出来帮忙,他们有的坚持公平正义,有的批评不好的政策,更有的人为此丢了性命。
不过,就算到了王朝快结束的时候,之前皇帝们留下的好风气还是在保着这个国家。光武帝和他后面的皇帝们威望很高,这让军阀曹操就算心里再想当皇帝,也不敢轻易动手,只能憋着。
司马光说:“这么看来,教育培养怎能不重视,社会风气怎能轻视呢!”
司马光是个当过不少官的大学问家,他的看法很有深度,也影响了不少人。不过,汉帝国的垮台,不光是因为道德坏了那么简单,实际情况比司马光想的还要糟糕,也更为复杂。
这个人口超过五千万、地域广大的统一强大国家,怎么就没能避免逐渐衰败的下场,而且还比西方的罗马帝国衰落得更快呢?
这又得说说东汉时期的五大势力了。小皇帝啥都不懂,皇亲国戚抢着管事,太监们又争权夺利……
从公元88年到189年这一百多年间,东汉的皇帝们都是一个接一个地早早去世,接班的小皇帝全都是孩子。
洛阳城火光冲天三天之后,刘辩和刘协两兄弟回到了洛阳。据说,刘辩一看到董卓带着士兵到来,吓得眼泪直流,话都说不利索。而刘协呢,很镇定,把他们的经历讲得明明白白。董卓因此对刘协留下了好印象,可对皇帝刘辩就不太瞧得上眼了。
那时候的皇上刘辩才16岁大,而另一个小皇帝刘协呢,更是只有八岁半的小毛孩。
遭遇这一连串统治时间不长的君王已经够倒霉了,可那些贪心不足的皇族亲戚和宦官团伙还让局势变得更加一团糟。
皇上早逝后,小皇上被太后掌控得像木偶一样。太后就让自己的亲戚来帮她管朝廷大事,一直等到小皇上长大有力量了,才把这些亲戚推翻,然后又找新的亲戚来帮忙,可小皇上也没活多久。这样一来,皇上和太后的亲戚就互相需要了,皇上有个名头,太后的亲戚有实权。
小皇上长大后,得自个儿管国家大事了。可这时候,皇上的亲戚们正当年壮,就是不肯放手,还把皇上当摆设。这样一来,皇上和这些亲戚的关系就变得跟水火不容似的。
当皇亲国戚掌管国家大权时,他们会管住那些有学问的大家族子弟。愿意听话的,就能身居高位;不听话的,就被赶到边远地方。他们还紧紧盯着皇帝的一举一动。这样一来,皇帝就没法跟那些本该忠心耿耿、帮他出主意的大臣亲近了,朝廷和大臣们的合作越来越少,皇帝只好靠身边亲近的太监来抢回自己的权力。
在东汉的时候,太监们三次站上了历史的大舞台,扮演了关键角色。92年和159年那两次,他们是皇帝背后的强大支持者。到了125年,一群太监为了年幼的皇帝,自己站出来挑大梁。再到168年,太监们觉得窦武和他妹妹窦太后是个威胁,就开始借着灵帝的名头,排除那些跟他们不对付的人。
结果,东汉的政局走进了一个奇怪的圈子:皇帝往往活不长,外戚和宦官就轮流来掌权。朝廷的大手大脚花钱,更是让国家越来越衰落。
早在公元185年的春天,洛阳城就经历了一场大火,比公元189年的那场大火还早。这场火是从云台那最老的宫殿顶上烧起来的,然后一路烧到了另外三座宫殿,还有兰台、符节台和尚书台这些地方。整整过了两周,大火才被控制住。这场火烧得真挺惨,结果汉灵帝还趁机说要花钱修。火还没灭呢,朝廷就下令说,每亩田要多收十钱税,专门用来修宫殿。
那段时间,买官卖官的风气特别盛行。皇帝要求所有州刺史和郡太守,在走马上任前都得交一笔钱。这笔钱名义上是“修缮宫殿”或者“支援军队”的费用,可实际上都流进了灵帝的私人腰包。为此,灵帝还特地建了个万金堂,专门存放这些卖官得来的钱财。
从那以后,因为花钱大手大脚,帝国慢慢陷入了挣得越来越少的窘境。大地主家族手里攒着越来越多的钱,可另一边,朝廷收的税却越来越少,导致用来防守边疆、搞建设、救灾的钱越来越不够用。
结果,官府和老百姓之间有了隔阂,官府没法为老百姓排忧解难,只能拿着那点资源勉强搞点新建设,而老百姓呢,对官府的那些要求心里很不爽。
皇上、太监、皇亲国戚、文人墨客,一个个轮番上阵,在东汉王朝的大戏台上,你抢我夺,争个不停,把乱世的风云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曹植在192年出生,他从没亲眼见过洛阳作为皇城的模样,不过,他在给朋友写的一首诗里头,表达了自己对被毁洛阳城的感慨。
我走上北芒坡,远远看着洛阳那边的山。
洛阳好冷清,宫殿都被烧成了灰。
围墙全都倒塌了,杂草丛生直插云霄。
老面孔都不见了,只看到一批批新年轻人。
旁边的小路没人走,荒废的田地也不再耕种。
离家的人好久没回来,连小路和田埂都认不出了。
野外真荒凉,到处不见人。
想起我平常住的地方,心里憋屈得说不出话来。
洛阳的传奇还在继续,那时候的人们心里一直有个盼头:盼望有朝一日,各个文明能再度汇聚一堂,汉朝的老传统也能重新发扬光大。
两名读者会被抽中,每人可以得到一本新书作为奖品。
洛阳惨案:在后汉的23年到220年间,那里发生了一场大火。
这本书拿洛阳这座都城的故事来说后汉的兴衰。它先通过考古发现和书面资料,仔细讲了讲后汉时期洛阳的地理位置、城市规划、礼仪规矩、人口数量、主要建筑这些事儿,然后从这儿开始分析后汉的政治和社会情况。接下来,它按时间顺序,讲了后汉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发展的大致经过。这本书既有严谨的历史考证,也有写得活灵活现的评论,不管是研究历史的专家还是一般读者,看了都会觉得很有收获,也很有意思。
-完结-
#春生四月#?

